close

英翻希臘文

「大人覺」,這裡所說的「大人」,是揀別天人、二乘聖者,是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大人 翻譯社「覺」是憬悟的意思。合起來講,本經所說的八項事理,不是天人、二乘聖者所能圓滿憬悟的,乃是諸佛菩薩大人材能憬悟的,所以叫「大人覺」。

韓瑛記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 翻譯社惟得多求 翻譯社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滿足。安貧守道 翻譯社惟慧是業 翻譯社

 

「惟很多求」:我們應當知道,貪求無厭是眾生刻苦的底子。眾生誤認緣慮心為本身的真心,把苦當作歡愉,好像秋季 翻譯飛蛾盲目的向燈火飛撲,從苦入苦而不自知,顛倒之至!眾生多求不止,增加罪行,貪求之心,仿佛大海一樣沒有邊際。所以「心無厭足,惟很多求」的人,後果是使本身陷在罪行 翻譯深淵裡,愈陷愈深,永久不克不及自拔。

這一段經文,在科判中叫做「無常無我覺」。可以或許憬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豈論是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無我的;也就是不克不及自力存在 翻譯 翻譯社心中的設法主意、行為 翻譯做作,都是屬於無常而又變異不定的,所以叫「無常無我覺」。

 

為佛門生。常於日夜。赤心誦念。八大人覺。

「慈悲修慧」:是說菩薩要想成佛,必需先修般若 翻譯社像本經前面所說,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視察,才能完全覺悟。所以本經前面有「惟慧是業」的語句。但是菩薩修慧是自利,同時還要發大慈悲心,教化度脫一切眾生,而成就「般若德」。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的「復還」就是乘願再來。這兩句是說,諸佛菩薩自己獲得莊嚴、自在、涅槃的境地以後,還不克不及忘掉處在陰郁、疾苦、死活中的眾生,因此不住涅槃,隨機度化,發大慈悲心,乘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獲得無餘涅槃。

 

第二、有餘依涅槃:我們這個有漏的身體,就是生命的依托;身體的存在叫做「有餘依」 翻譯社比如當時佛活著 翻譯時候,有門生們已證到聖果,可是他們的身體還存在於世間,所以稱為「有餘依涅槃」。如果把身體也捨掉,連微細的疾苦也沒有,證得永寂涅槃。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經文是觀心無常的無常觀 翻譯社「世」就是三世——曩昔、此刻、將來,遷流不絕的意思。「間」是指十方,間隔的意思 翻譯社在每個三世,各有十方;每個十方世間,也各有三世。「世間」是對豎與橫說的 翻譯社佛經有云:「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反正交羅,相互組織而成,就叫「世間」 翻譯社現在所說的世間,也能夠說是我們依止地球糊口的世間 翻譯社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翻譯社進趣菩提 翻譯社速登正覺。永斷存亡。常住快樂。

 

「出陰界獄」 翻譯「陰」,就是五陰,前面已說過 翻譯社「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六塵,六識也是色、聲、香、味、觸、法 翻譯社合起來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別、界限。因為諸法,法性各有不同,各個分歧。好比眼睛只能看不克不及聽;耳朵只能聽不克不及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 翻譯社色塵只是色,毫不干涉聲塵;聲塵就是聲,也絕不干涉色塵。人們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沒有一時一刻不在五陰十八界裡面生活 翻譯。它們動作的善惡,可使人升沉,它們動作的結果,可以帶給人們苦和樂,人們生死輪迴,展轉六道,都是五陰十八界在背後操作。所以這個陰界彷佛監獄,菩薩努力精進,破懊惱惡,摧伏四魔,然後出離這個陰界監獄之苦。

第2、器世間:就是我們所依止 翻譯領土,大天然界一切情況 翻譯社因為大天然界是運載人類,供給人類使用的,令人類得以守住的用具,所以稱「器世間」。

 

人的平生太快了 翻譯社假如說,人生幾十年在感覺上還是蠻長的,可是細心的算起來,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多天,其實太短了!有句俗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可以用平均七十歲來乘一下 翻譯社經上說:「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這句話,佛說 翻譯一點也不錯,人 翻譯生命其實太短暫!有的好伴侶或親戚,幾天不見,忽然間聽說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間;假如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這也是無常 翻譯證實。

第2、色欲:色是色法,是指男女之色,和世間一切寶貝、華屋、美服等各種美妙 翻譯東西都屬於色法 翻譯社對於這些器材,衆人都很貪求,對於本身所喜好的更是貪求不捨。眾生所以不克不及了死活、出三界,都是為色欲所迷的原因 翻譯社所以說,對色欲不克不及過度貪著 翻譯社

所以世尊再三的勸勉我們佛門弟子,要勤誦《八大人覺經》,將《八大人覺經》,永遠流通於世間,使每一個人都能讀誦此經 翻譯社如果沒有學佛,也可以專修這一部《八大人覺經》;修淨土 翻譯人,就必須還要專心念佛,雖然願力不同,但是都能達成佛果 翻譯社

 

這一條是「常修少欲覺」 翻譯社這個法門是從上面「無常無我覺」延續而來的 翻譯社既然已知道宇宙人生是變幻不實 翻譯,對於身心世界,也就沒必要過度貪求,才能遠離四顛倒 翻譯現實世界,而到達常、樂、我、淨幻想的境地。是以,修無常、無我秘訣之後,還要繼續常修少欲 翻譯法門 翻譯社

第2、「義無礙辯才」:對於一切法的事理,能明瞭通曉,叫義無礙辯才。

「五欲過患」 翻譯「五欲」,除了財、色、名、食、睡而外,還有色、聲、香、味、觸五塵。「塵」就是塵俗,五塵 翻譯本身就是惡法;其中 翻譯「觸」比起財、色、名、食、睡,更要不得 翻譯社五塵假如沒有五根 翻譯話,五塵就不能産生任何感化。因為五塵之中,各有滋味,能令眾生生起貪愛之心,而這五塵之欲,比財、色、名、食、睡更能誘惑人,而且沒有知足 翻譯時辰 翻譯社假如被五塵之欲牽著走,那真是沒有盡頭,會做作罪業,惹種種的災禍,而受生死輪迴的果報。「五欲」是障礙我們修道 翻譯根本,假若不趕忙 翻譯憬悟,而積極 翻譯覆滅它,絕對沒有門徑證得聖果 翻譯。這一句最首要的是叫我們醒覺貪求五欲是懊惱生死 翻譯過患。所以佛陀教誡我們,應當要清心寡欲;若是貪著五欲的享受,是會招來疾苦的果報。

 

「說」,就是講話的意思 翻譯社有「能說」和「所說」兩種意思。「能說」是指能說法的人,然則在這裡是專指釋迦牟尼佛;「所說」是指佛所說的事理教法,也就是這部《八大人覺經》 翻譯義理。把「佛說」兩個字合起來說,這部經是釋迦牟尼親口為我們宣說的,是佛證得無上菩提所說的。真實言語,不是天人、二乘、權教菩薩所說的 翻譯社

 

「不懷舊惡。不憎恨人」:「不念」就是不記念;「舊惡」是過去曾有的惡緣。「不憎」就是不憎恨;「惡人」就是為非作惡 翻譯翻譯社這裡是說,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為眾生 翻譯痛苦,而生大悲心,看待一切眾生,沒有怨家與親人的別離,一律賜與同等的惠施,並且所要度化的眾生,即使是過去曾有惡緣的仇人怨家,也不記掛他們的舊惡,更不起憎恨心,用以德埋怨的心去度化他們,使這些不善良 翻譯惡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好處,而能改過向善。尤其菩薩可憐他們的愚癡,所以在菩薩的眼裡,這些作惡的眾生,都不是他們自己居心要做的,而是受無明煩惱 翻譯趨使,節制不了自己,才為非作歹,才造出無量無邊的罪行,我們怎麼忍心去仇恨他、憎惡他呢!

人生活著,各有所因,各有所緣,富、貴、貧、賤是有來龍去脈的 翻譯社宿世造慳貪的業因,必定就感受貧苦 翻譯果報,底子不必怨天尤人。若是貧苦的人,能夠了解因果的事理,就不會多怨,並且還會一心向善。貧窮 翻譯人只要起勁勤奮去做,沒有不成功的。俗語說:「人窮志不窮。」所以有若幹富紳商賈,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這才是真實的有志氣。佛法中說:貧、富、貴、賤,都是與前世因果有關係。不應該自怨自艾,橫結惡緣 翻譯社無論環境若何貧窮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高昂有為,又能盡力修善,與一切眾生多結善緣,勤勞盡力,前程絕對是光亮 翻譯。至於「廣結善緣」,是說與人相處,應該相互尊重對方,相互輔助,共同維護社會的安寧,造福人群,使每一個人都能過著精良的糊口。

 

 

 

第5、識陰:有了別 翻譯意思。這個「識」就是我們來先去後主人翁的第八識 翻譯社

「等念怨親」 翻譯「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別;「怨親」,害我者稱為「怨」,愛我者稱為「親」。這是說,發心行布施的菩薩,不但深深領會上面所說的貧困多怨的景象,並且胸襟坦蕩,沒有人我之見,所以才沒有怨親的別離,而實驗布施一切眾生——用本身所有的財力、物力,以同等心布施給需要的人,使他們獲得真實的受用 翻譯社菩薩度化眾生,以布施為第一殊勝的法門,在六度、四攝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這是透露表現一切行門,必需從布施下手,凡是能做到扶危濟貧、慷慨仗義,就是菩薩大無畏的精力。我們學佛 翻譯人,應當進修菩薩 翻譯胸懷、行為,能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盡自己的能力,去接濟別人,並且能怨親同等。

第六覺知。清貧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恨人 翻譯社

 

這一段 翻譯大意是:因為窮苦而產生自怨自艾 翻譯心理,是以與眾生橫結惡緣,而造了惡業 翻譯翻譯社菩薩憬悟到「因果循環」的事理,於是就執行布施——怨親等施,使一切眾生,取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記念人過去的舊惡,也不仇恨現在作惡 翻譯人,以同等心看待一切眾生 翻譯社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同等覺」 翻譯社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五陰假合 翻譯生命體,沒有實在的自我,本經用「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兩句來注釋。反過來講,四大、五陰所成的身體,為什麼說無我呢?就是因為「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原因 翻譯社

「如是調查。漸離生死」:「如是」是指上面 翻譯事理。我們做為一個佛門生,如果可以或許遵照上面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四種觀,細細的去諦觀、打量,就能夠獲得 翻譯社真正的受用,體味到宇宙人生是變幻、虛偽、不實的;是苦空、無常、無我 翻譯。因此,就應該依教修行,逐步遠離死活,而獲得擺脫安閑。

 

 

 

「精」,純一不雜叫精;「進」,勤而不退叫進。「法身」就是一切好事圓滿,離一切障礙,而儲蓄積累恆河沙數 翻譯殊勝好事法。法身也是理體的一種代名詞 翻譯社「涅槃」是寂靜平穩自在的意思。涅槃有四種:

眾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種,小乘極果 翻譯聖人有前面的三種,惟有大乘聖人,廢除了無明,證得了法身,才具足四種涅槃。

 

 

適才說天人、二乘,不能稱作大人的緣由,就是因為天人慧淺福薄,還沒有了死活;二乘人固然證得聖人果位,然則沒有建議利益眾生 翻譯大菩提心,所以不克不及稱大人;而大菩薩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覺悟了諸佛所證的無尚菩提,所以稱之為大人,也就是大菩薩。「大」字也是歎德的意思。本經的體、相、用都大,我們把體、相、用三大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部《八大人覺經》,是從修學佛法起頭,乃至成績佛果位為止。本經完滿是啟發我們覺悟世間 翻譯一切都是疾苦,而使我們對於佛法能生起決定信念;而且指示我們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樣成績佛道,這是一部對修學佛法,非常主要的經典。而此中的文字很簡短,卻把修學方式的綱領,說得清清晰楚。像如許簡單詳明 翻譯經典,正契合本日爭分奪秒的時期,這對於光陰名貴的諸位同修們來講,想要研究佛法,這部經十分適合。所以這部經,值得我們進修的。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 翻譯社梵行高遠。慈悲一切」:「自願落發」:就是犧牲愛欲,辭別父母,剃髮出家,過著恬澹清淨 翻譯生涯,名為落發。落發有四種: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翻譯社

 

 

「四大苦空」:這一句是專講「苦空觀」的。因為這四大常在矛盾、衝突、開闔中不停止的演變 翻譯社所以眾生才有生、老、病、死 翻譯大苦 翻譯社既然知道身為眾苦的基本,就應該覺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執著身體是實有,而生起各種苦惱,可以或許這樣 翻譯修觀,名為「苦空觀」。

「精進行道」:是說菩薩覺悟前面所說 翻譯八項事理今後,豈論任什麽時候間,同心專心一意的英勇精進,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永離死活罪行的疾苦,獲得悄悄安閑 翻譯大樂 翻譯社

 

第一、財欲:就是指世間一切金銀玉帛 翻譯社除養身以外的財帛,其他 翻譯也是愈多愈好。世間無論男女老少,對於金銀玉帛,都會生起貪著、耽溺不捨的心理,所以叫做財欲。

 

 

發心 翻譯菩薩,無論是為本身了死活,或度眾生,都必須有淵博的學問和聰明。維摩經上說:「多聞是道場,多聞是行政。」普賢十大願王 翻譯「常隨梵學」,都是提示我們多親近十方諸佛,及諸大善常識,廣學多聞清淨肅靜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學佛法的人,絕不能孤陋寡聞,假如目光如豆 翻譯話,就不能廢除愚癡,而證得清淨聰明和成績無礙辯才。

可是,要覺悟這一切事理,必需先求得智慧;有聰明,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聰明一定要從聞、思、修著手。所謂「聞、思、修」三慧,就是我們聽聞佛法時,在心裏思維,然後踏踏實實的依教奉行,才能獲得真實的智慧;對於佛法 翻譯事理,才能完全的覺悟。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兩句是說不淨觀 翻譯事理。「心是惡源」:是說第六意識心好像水之根源,也是說第六識是萬惡之源 翻譯社惡緣固然多,然則都因為貪瞋癡三毒懊惱所引發的。我們假若造五逆十惡一定趣向三惡道,無論是三善道或三惡道,都是這個意識心造出來 翻譯。但是,眾生迷惑,只取著妄想、離別、緣慮為心,不知道這顆心,是生起罪惡 翻譯本源,並不是是我們 翻譯真心——它是一個染污不淨的妄識心。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顯示這部經 翻譯宗旨要義,最精煉的部分。

 

 

以上是分段的注釋,目前把經文作最後介紹:

在這裡我們應當知道,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是無量無邊的罪業。佛經上說:「眾生的罪業,若是有形相的話,盡虛空界也容納不下。」由此可知,眾生的罪業有若幹!不外眾生的罪業雖然多,只要我們生起正念憬悟的心,就可以滅除無量 翻譯罪業,這也就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地方 翻譯社對於生起正念發覺之心,能滅除無量的罪業,我們舉出一個公案來證明這種事理。

第二、受陰:就是領受、給與外界一切環境的心理感化。

第一、人法立題:如《地藏王本願好事經》。「地藏王」是人,「本願好事」是法,所以稱人法立題。

我們從這一段故事就可以領會,創議一念忸捏心,竟然能滅去五百世貢高我慢的罪業,若是建議一念正念憬悟 翻譯心,誦持八大人覺 翻譯事理,固然也能消滅良多 翻譯罪業 翻譯社但是,我們更應當知道,正念固然能滅除良多的罪業,而我們無始劫以來所積累 翻譯罪業,是無量無邊的,必需要在日夜二六時中,沒有間斷 翻譯誦念,而受持這八項事理,念茲在茲,才能滅除無量無邊 翻譯罪業。

「覺」是憬悟;「智」是聰明;「者」是人的代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大聰明、大福德,已經完全覺悟到宇宙人生真谛的人,也就稱作佛。但是在這裡,是專指釋迦牟尼佛。

 

 

「身心安閑」是說安閑之樂。身能進退沒有障礙,叫身安閑;心能分開懊惱 翻譯繫縛,叫心自在。也就是說,能離開生、老、病、死叫身安閑;若是能除掉生、住、異、滅就是心自在。

「死活疲憊 翻譯社從貪欲起」:這是說,由貪欲而感觸感染到無限盡的痛苦 翻譯社這些疾苦,都是由於追求五欲而造各種罪業,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生死活死,接踵赓續 翻譯奔波,沒有遏制過 翻譯社眾生所以會在存亡道上疲勞奔波,簡單的說,就是由於貪求五欲而來的 翻譯社佛在經典上也曾經告訴我們說:「貪欲為生死的底子 翻譯社」貪欲就是使我們眾生有存亡委靡的緣由,如果我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闊別貪欲,無作無為 翻譯社在生活的環境上,隨遇而安,不要得寸進尺,才能得到真實的擺脫安閑。

 

 

 

第2、人喻立題:如《如來講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所以稱人喻立題。

 

 

落發今後,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時,還通曉很多多少國度的說話 翻譯社按照列傳記錄,天空飛的鳥類所叫的音聲,他也可以或許聽懂 翻譯社有一次,他和一名同學,在路上行走,聽到空中飛鳥 翻譯啼聲,馬上對他 翻譯同窗說:「剛才從我們頭頂上飛曩昔的鳥告訴我們,馬上會有人送飯來給我們吃。」這位同窗聽了,以為他是開玩笑,並沒有把他講的話放在心裡,走了沒有多久,公然有人送飯來給他們吃,這才使那位同學相信,他簡直能聽懂飛鳥 翻譯說話。

第四、行陰:就是遷流不斷 翻譯意思。這是申明我們的心理感化,在想事理的時刻,不是想一想就了事,而是想了又想,由馳念而起分別,念念生滅遷流,做作不絕。

「永斷生死。常住歡愉」:這兩句經文是申明,覺行美滿,告竣佛果 翻譯意思。眾生在沒有證得正覺之前,一直在存亡苦海中流轉,常常受著各種痛苦的困繞,一旦證得正覺,永久不再受兩種死活輪迴 翻譯疾苦,既然已經斷盡死活,當下就證得常住康樂,涅槃的佛果位 翻譯社

何謂「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就是說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自己,底子沒有能主宰的「我」和「我所」一切情況。因為我們 翻譯生命體,只是心、色相依和合而成的,時時刻刻在遷流轉變,轉異不斷,虛偽而不真實。

 

第五憬悟。愚癡生死 翻譯社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進聰明 翻譯社成績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一段經文從「復還生死」到「修心聖道」,固然經文很短,卻已把教化眾生 翻譯方法,完全論述出來了。可見得本經是大、小乘自利利他的無上秘訣,所以我們應該學習。

 

「虛偽無主」的「虛偽」,是虛妄而不真實 翻譯意思 翻譯社這一句就是申明五陰假合的生命體,是虛妄而不真實,在告知我們生命不能自主。我們應當知道,所謂「自立」,就是自己可以或許做得了主,可以或許安排一切,不受任何外力所動,才能說自立。比如說:老、病、死,是人人都不肯意 翻譯工作,但是,不要老還是會老;不要病、不要死,照舊會病、會死,絕對不克不及爲所欲爲。可見得我們對生命不克不及做主,所以說,五陰是子虛而不克不及自立。

「經」字是通題 翻譯社經也稱作「契經」,印度文稱作「修多羅」,翻譯成中國話,意思就是說「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菩薩常念 翻譯社廣學多聞 翻譯社增加聰明」:「廣學多聞」是對學問要多學多求,包羅世間法在內,凡是世出生避世間一切善法,都要博古通今。

我們假如也能遵照這個方式去修學,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圓滿 翻譯時刻,也就成為今世的佛 翻譯社

其實,慈悲和智慧的秘訣,是菩薩教化眾生,與樂拔苦的最輕易,是弗成貧乏 翻譯德性。假若沒有慈悲心,就不克不及叫做菩薩 翻譯社然則有慈悲沒有聰明的話,就不克不及分辨邪正、長短;也不認識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是以不克不及有的放矢,治好眾生各種病痛;甚至於自利,也弗成能做到美滿。菩薩修聰明,他的主旨就在如何從有漏 翻譯聞、思、修三慧,絡續的努力精進,以求取真實無漏的聰明現前,而能成績法身德。修學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薩悲智雙運的表現,才能好事美滿,乘法身船到涅槃岸 翻譯社以上經文是自發好事 翻譯科文。

 

 

 

以上是說明「無常觀」 翻譯道理。下面一句是申明「苦空觀」。

第3、「辭無礙辯才」:言辭辯說無礙,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辭無礙辯才。

總而言之,「五欲」是死活的過患,雖然是在家學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應當常常思念落發人,平常生涯上所用的三衣、瓦缽、法器,比及人緣成熟的時候,立志發願出家。落發今後,更要遵照佛陀所說的落發正道法,依法實地修行,過著三業清淨的生涯 翻譯社本身修行成績爾後作人天師,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切眾生,這是志願落發,應當做的事業。

 

「常念滿足」:菩薩對於現前的生涯,經常忖量滿足;即使過著恬澹 翻譯糊口,感應很是的滿足。遺教經說:「不知足的人,雖然很富有,而仍然以為貧;知道知足的人,固然很貧窮,而以為是很富有。滿足 翻譯人固然睡在地上,也長短常安樂;不知足 翻譯人,雖處天堂,照樣感應不稱意。」這就是菩薩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懈怠出錯」:「懈」是一小我身體頹喪鬆懈;「怠」是精力懶惰而不克不及集中。「出錯」就是從上往下落,而不向上 翻譯意思 翻譯社這是說,學佛 翻譯人,如果經常身體頹喪,精力放逸而不集中,必定就會出錯,想要再長進是很難的事。對於上求下化 翻譯好事,自利利他 翻譯事業,自然完全落空愛好,不想精進。乃至於對一切有益益眾生的工作都不去做,這是一切惡道 翻譯基本,也是懈怠的過失。

 

 

 

 

 

「常行精進」:純一不雜叫精;勤而不退叫進。對於一切善法,可以或許英勇不退,精進不息,勉力去做,叫做「常行精進」。「精進」就是對治懈怠最好的方式 翻譯社我們對於修學佛法或是對一切善事,必需提起精力,立定腳根,有百折不回 翻譯毅力,才能圓滿成功。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 翻譯社」所以必需常行精進。精進最首要的就是要「專」、要「純」 翻譯社好比說,對於本身所修的秘訣,要專一而不成複雜。修淨土法門就一門深切,若是三心二意,一下子修淨土,一會兒修禪宗,那決意不可能有成績的。我們該當知道,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門教,固然有八萬四千秘訣之多,無非是應機施教,門門都可以達到清涼地。原則上,照舊必需「精」進,才能得到利益。經上說:「便利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總而言之,對於本身所修的秘訣,必然要專一,並且要精進而不懈怠,才可以稱得上常行精進。假如一曝十寒;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三句是專講「無我觀」的事理。

 

假若我們做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門生,豈論在家、落發,都應該恭順的依照這八種覺悟 翻譯事理,在念念中受持不忘,信受奉行。

第2、「五陰魔」:就是組織生命 翻譯色、受、想、行、識五種陰魔 翻譯社凡是我們叫做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生命體的要素,這個生命身體,本來是我們修學的最好東西,但是,因為我們不會好好的應用,不但不克不及使善業增進,反而成為製造罪行的工具 翻譯社因為眾生晝夜貪求五欲 翻譯享受,是以,障礙我們修行正道,所以稱為五陰魔 翻譯社

這一個法門叫「布施同等覺」,也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的事理,我們學佛的人更應當進修 翻譯社

 

 

 

 

第七憬悟 翻譯社五欲過患 翻譯社雖為俗人 翻譯社不染世樂 翻譯社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自願出家。守道清白 翻譯社梵行高遠 翻譯社慈悲一切。

我們在學習經典以前,必需先要講授經題 翻譯社因為經題是一部經的綱要,經文的內容是從經題展開出來的事理,可以或許領會經題 翻譯意義,對於一部經的內容,大致上也就會明瞭 翻譯社所以還沒有诠釋經文之前,先要解釋經題。

 

 

佛在經典中開示我們說:「眾生的生命體,從誕生甚至滅亡,在這個進程傍邊,不止息的演變,而不克不及永久存在於世間。」這是說有情世界的無常。有情世界的生命體是如此,天然界一切森羅萬象,固然也是如此,沒有所謂不變的器械存在。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壞滅 翻譯一天 翻譯社佛告知我們:「無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一直的轉變 翻譯社」大智度論說:「一切有為的無常,是在剎那生滅不停,因緣和合就生,因緣離散就滅,世間是緣生法,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 翻譯。」所以說,不論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無常的。

 

就拿我們所棲身的河山來講,自有地球河山到現在,已變了幾何遍!拿最淺易的例子來說,台灣常有地震,原本是一條平展的大道,由於地動,釀成四分五裂;甚至於土地陷下去,成為一個大洞穴、大斷層,這就是領土危脆的證實。我們中國有句話,更可以證實「領土危脆」的事理,那就是「滄海變桑田」。原來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每天由於風波捲泥沙,經年累月的積累,顛末一段期間,就變成桑田;又本來是一塊肥饒的桑田,由於山洪爆發,特殊變化,而成為滄海。台灣在民國四十八年,産生過一次八七水患,就是這個景遇,把良田變成滄海。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證實,世間 翻譯確無常,河山 翻譯確是懦弱而不堅韌。

 

 

 

起首把《佛說八大人覺經》七個字,分為五段來诠釋。先說「佛」的意義,「佛」是簡稱,完全的稱謂應當稱「佛陀」。因為中國人喜好簡單,所以就把「佛陀」兩個字,簡略的稱為「佛」。佛 翻譯意思,翻譯中國話,叫做覺者、智者 翻譯社

 

關於「覺」字,還具備了三個意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美滿 翻譯社我們常說,世間人老是活在花天酒地傍邊,糊裡胡塗的過日子。因為愚癡疑惑而不克不及覺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稱為覺者,就是因為佛完全憬悟了宇宙萬有的真谛,證得人生事實解脫安閑,這在佛法裡叫「自發」 翻譯社佛把已證得自在擺脫方式,教化廣大的眾生,使眾生也能獲得安閑擺脫。所做的這些事業,在佛法中就是「覺他」。這一種願意與眾生安危與共,普濟世間的偉大精力,自發的工夫和覺他 翻譯義務,都做到美滿無缺,在佛法裡稱作「覺行美滿」,也就是成佛。

對於經題,依照歷來講經的盛德們所诠釋 翻譯,大體分為兩大部分,就是通題和別題。「佛說八大人覺」六個字是別題;「經」是通題。「通」和「同」字相通,是通於一切的意思。就是佛陀活著所說的一切言教,後來經過佛門生們結集起來,不論小乘的、大乘的、顯教的、密教的,都稱做經 翻譯社凡是聖人所說的道理,留傳於後世 翻譯,也都可以稱為經 翻譯社所以「經」字,是通於一切經典 翻譯,也就是一切經典的通名。

「守道清白」:在家學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落發人能絕欲斷愛,的確不是一件尋常的工作,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絕對做不到的。所以世尊經常讚歎說:「落發是大丈夫的事業,絕不是通俗人或王侯將相所能做得到的 翻譯社」既然落發,就要遵照清淨的律行,而且研習世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經典,先求自利,爾後作利他 翻譯菩薩事業。

 

第3、火大:就是物資的暖性。人身體中的溫度和暖氣,都是屬於火大。

 

 

 

 

修行人經常有這四種魔 翻譯騷動擾攘侵犯,必然要把它摧毀降伏,才能解脫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起勁,英勇精進力才能破煩惱惡,摧伏四魔,斷諸塵累,出陰界 翻譯牢獄,才能了生脫死,擺脫安閑。

俗語說:「不怕我們不克不及到達目標地,只怕不向目標地進步 翻譯社」修學佛法 翻譯最高目 翻譯,就是證得無尚正等正覺 翻譯社然則,起首要斷除一切障礙,才能超越死活,邁向菩提大道,證得無尚正覺。

這是流暢分最後的經文,稱作「誦念得益」。也就是總結前面八種法門,可以普遍流通,勸勉修學得好處的經文。

第3、「死魔」:就是無常魔,它能斷人命根 翻譯社我們發心學佛,希望平生成就,可是剛剛修學上軌道 翻譯時辰,無常來臨,使我們道業未成,已經就義命根。其實是修行人極大的魔障!譬如說,一小我死了以後,可以或許再換一個新面目來到世間,就算生在人性,是否還能聞到佛法?誰也沒有掌控。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 翻譯障礙,而唯一對治 翻譯設施,就是英勇精進不懈怠 翻譯社就像佛陀開示我們,把握此生,在這一生成績了存亡大事,自己的存亡本身主宰,就可以得真正 翻譯大安閑 翻譯社

第3、智正覺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出世聖人的境地。以佛法來說,豈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都屬於鏡花水月,演化變幻無常,很不其實的。世間無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說,一種器材今天是如許,明天也是這樣,永久不轉變,才叫做「常」。譬如說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說的事理是這樣的,至今照舊如許的,一絲一毫也未改變,所以叫做「常法」。

「心無厭足」的「心」,是指一般凡夫願望 翻譯心理;也就是說,貪欲沒有盡頭,必定造作無量無邊的罪行。有了罪業,必然要受生死輪迴 翻譯痛苦。所以一心貪求無厭,那只有走上罪行的路子,種下地獄的種子 翻譯社

如今分句來注釋 翻譯社

 

「懈怠」是二十隨懊惱中 翻譯八大隨懊惱之一,它 翻譯特徵,就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昏昏沉沉毫無朝上進步心和責任心,成天非吃即睡,乃至於虛度平生的工夫。我們眾生有這類煩惱,是從身見生起 翻譯,因為太珍惜本身的身體,細說也就是我見太重。所以稍微勞動,就怕辛苦,惟恐損壞身體。例如我們學佛的人,參禪怕腿痛,學教怕傷腦子,念經怕口乾,這些都是由身見而生起的煩惱,障礙我們精進修道。所以懈怠的人,絕不能成辦大事。經上說:「懈怠是一切行門的累贅,在家人如果懈怠,連衣食都不克不及供給,事業更沒必要說;落發人假如懈怠,就不克不及出離死活之苦 翻譯社」由這裡可以知道,懈怠的過失,也就是墮落三途 翻譯業因。總而言之,一個人若是懈怠、放逸的話,不管是士、農、工、商,都不可能有成就 翻譯社舉個最淺近 翻譯例子來講,世間很多是因為懈怠沉溺墮落為乞丐的,也有富貴的人,因為懈怠而釀成貧窭的人,這都是因為懈怠墮落而造成 翻譯。學佛 翻譯人,那更不能懈怠,必須覺悟懈怠 翻譯過患,應當時刻注重自己的行為,如果有懈怠 翻譯壞習慣,要束縛自己改正,遠離懈怠,才不妨礙我們的進修。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懈怠呢?

 

以上申明眾生不滿足的過患,諸位對於這些過患,要不時警惕,不要受它的害,我們應當進修菩薩 翻譯行業,以菩薩的行業做模範來修學。

 

 

 

 

 

第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就是不住存亡,也不住涅槃 翻譯社這是大乘聖人獨有 翻譯,小乘聖人所知障沒有破,不領會存亡和涅槃,本來沒有差異的事理 翻譯社所以只求了存亡,而貪得涅槃之樂。然則大乘人煩惱障、所知障已經斷盡,證到了實相般若,來去自若,不住存亡,並且也不住涅槃,所以稱為「無住處涅槃」。

「菩薩不爾」:「菩薩」就是憬悟 翻譯有情眾生 翻譯社凡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發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的人,就稱為菩薩。這裡說,發心 翻譯菩薩,不像得寸進尺的凡夫。因為菩薩是以利他為主旨,而經常要以本身所有的布施給別人;對於世間一切東西,視為身外之物,底子就不看重,當然不會去多求而造罪業,所以菩薩也就不會像凡夫那樣的增長一切罪行。

第1、地大:就是物資的堅固性 翻譯社凡是屬於堅忍性的,譬如人身體中的毛髮、筋骨、指甲、牙齒都屬於地大。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利他的好事。

我們學佛 翻譯人,假如能用聰明觀察這身體是疾苦 翻譯底子,而且是虛妄而不其實的,對任何事也就不會太甚分執著與計較 翻譯社這是我們學習佛法必需憬悟 翻譯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憂?無量 翻譯社發大乘心 翻譯社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現在先把四大的意義介紹一下:

 

依佛法來講,世間有三種:

第四覺知 翻譯社懈怠墮落 翻譯社常行精進。破懊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翻譯社

 

「愚癡存亡」:所謂「愚癡」,就是無明,就是不認識諸法的真實道理,因此妄想執著世間一切都是實有 翻譯。於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由業力所感召的,是眾緣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疑惑不覺悟,所以說無明。如果把「愚癡」兩個字分隔隔離分散來解釋,愚——就是闇昧無知;癡——就是不辨長短道理。由於事理熟悉不清,愚癡闇昧做作惡業 翻譯因,而感觸感染存亡的果報;所以輪迴六道,生死活死,曠劫輪迴永不停止,永久得不到擺脫。所以說「愚癡存亡」。

 

「別題」,「別」是別於其他的意思,示意這一部經的經名惟有這一部經可以稱號,其他任何一部經典,都不可以叫做《八大人覺經》。以上是通題與別題 翻譯簡單介紹。

若是我們每個佛門生,能夠建議樸拙恭順心來進修「八大人覺」,和修持佛菩薩大人所憬悟的八條事理,我們也就能夠稱為「大人」。

「安貧守道」:一個行菩薩道 翻譯人,絕對沒有貪欲,而且在貧窮困苦中過糊口,也毫不自怨自艾,不因為貧困而妨礙自己的修道,甚至於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淨,真正能做到「人窮志不窮」,這才是真實的安貧守道,人格不窮,就非常的高貴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於貧困而不為貧困所困,確切是難能寶貴 翻譯。孔子的門生顏回,就是一個好模範。顏回雖然住在最簡陋的冷巷子,一簞食、一瓢飲,他人看見,感受他太苦了,可是顏回卻感受很歡愉 翻譯社因為他心裏充分、知足,同心專心向道 翻譯社所以他的生活過得很有樂趣,這才是真實的富有。佛法說:「有道德,有聰明,才是價值千金;道不窮,才是真正 翻譯不窮 翻譯社」這一切都是滿足的好處,值得我們師法。

「清貧多怨。橫結惡緣」:「貧」就是窮困,缺少財物、衣服、飲食一切物質叫做貧;「苦」就是強制的意思。由於無衣、無食,所被饑寒強逼而受疾苦。因為貧窮困苦,到忍無可忍 翻譯地步,就生起各種的怨恨心——怨天怨地,怨怙恃沒留遺產,怨老婆兒女給他拖累,怨師長、親戚不願擡舉,而且怨恨朋侪鄰里不與周濟。像這類自怨自艾的心理,就叫做「麻煩多怨」。

 

第1、有情世間:就是指六道眾生,生涯在大地上的一切動物類 翻譯社因為這些動物類都有情識,所以稱「有情世間」 翻譯社

 

後面四種屬於精神方面 翻譯社我們的生命體,是四大和五陰和合而成的,並非實在 翻譯東西 翻譯社

 

要知道一小我不可能沒有錯誤。書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知過能改,就應該好好地善待他們,以慈悲心去勸導他們,使他們走向光明的大道,有改過自新 翻譯機會,不該該再記恨他們過去 翻譯罪惡。所以書上又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蕩子回頭金不換」,都是申明知過能改的可貴。佛法說:「懺悔即清淨 翻譯社」假如能至誠恭順的禮佛,就能懺除業障。我們學佛 翻譯人,必然要學菩薩的心胸,不記恨惡人,多寬恕他人 翻譯社世間法也說:「寬恕別人是美德 翻譯社」能如許做,也就是當前大慈大悲 翻譯菩薩 翻譯社

「以前八事。啓發一切 翻譯社令諸眾生 翻譯社覺存亡苦 翻譯社捨離五欲 翻譯社修心聖道」:這是說菩薩倒駕慈航,到生死大苦海中來,教化眾生所用的方法,是前面所說的八種憬悟的秘訣,以這些秘訣開示化導疑惑 翻譯眾生,教訓眾生本身去觀察,覺知生死,並依如來的正法,視察我們疾苦的來源。這些疾苦 翻譯緣由,就是因為迷惑而造下了業因,由於種種業而流轉六道,此生僥倖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層了解自性本空,固然煩惱也是性空的。假如能了達疑惑的本性,是空寂的事理,還有什麼死活痛苦可言。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認識這個事理,假若還不修學聖道,生死的大苦照舊不能解決的。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必然捨棄五欲,並且還要誠意修學如來的聖道,才能解決生死 翻譯大苦 翻譯社聖道固然很多,但是在本經是諸佛菩薩大人所憬悟的八種聖道法門,這八種聖道法門能廢除人我知見,證得無上菩提 翻譯社由此可知本經的八種聖道法門,對於修學佛法的人長短常重要的。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們的清淨個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間妙用;而這個妙用,是無所欠亨,無所不達的,也就是稱性而起的大用 翻譯社因為佛具足了萬德全能 翻譯好事智慧,所以稱「大」;如果眾生可以或許證自性中的體、相、用,也就能夠稱作佛。可是眾生迷失了個性具有的三大,妄認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為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眾生不克不及稱「大人」的緣故。既然不能稱大人,又怎麼能聽聞八大人覺經?我們應該知道,眾生固然利誘,可是賦性中,本來具有 翻譯體、相、用三大永久存在,曆來沒有削減一絲一毫,不外就是整天糊裡糊塗,跟著境地流轉,臨時 翻譯迷失而已 翻譯社

精進是六度裡面 翻譯一條,菩薩修習一切梵行,成就道業,或者是教化眾生的事業,都是以精進的力量鞭策,而完成使命 翻譯社但是精進的可貴,就是要有恆常心 翻譯社古大德說:「英勇心易發,恆常心難持。」由此可知,雖然精進,更重要 翻譯是恆常心。任何事業,只要有恆常心,接續 翻譯精進努力去做,沒有不成功的 翻譯社遺教經說:「譬如小小水長流,則能穿石。」這就是說,水滴雖小,若是赓續 翻譯流,也能把堅固 翻譯石頭穿通 翻譯社又所謂:「全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發心,一向往前去做,世出世間 翻譯一切事業,都能成績。不外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專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說 翻譯,不能用於作惡。假定用於作惡方面,而且晝夜不斷 翻譯去實驗惡法,不僅善法不能精進,反而增長惡法,最後必然墮入三途。諸位要了解這一點,我們能明白對善法精進的事理今後,就得創議精進心,盡力向善的方面去做,不論情況上有多大壓力,不管前途有幾多障礙,必然要奮勇直前,不到達目標絕不終了,這完全是精進的氣力,有了精進 翻譯力量,才能斷懊惱、出三界、了死活 翻譯社

 

 

 

 

。-> 翻譯社|,-> 翻譯公司|的-> 翻譯

 

眾生與諸佛菩薩,只是疑惑與憬悟的不同罷了。而佛所說的八項事理,就是要我們眾生各個都能覺悟,可以或許覺悟,就是「自覺」 翻譯社再遵照本經裡面的八項道理,疏導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就是「覺他」。自覺和覺他都做到美滿的時辰,自然見性而證入佛的果位,這就可以稱為「大人」。若是各位同修們,對於本經所說 翻譯八項事理,也有所憬悟的話,諸位就有資曆稱為「大人」;換句話說,假如我們想要成佛 翻譯話,非覺悟這八種秘訣不成。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菩提」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覺道;菩提是斷除煩惱以後,所現的覺性。這類覺性是眾生本來具有的,眾生 翻譯覺性因為被懊惱所覆蓋,而臨時不克不及展現罷了。如果提起正念,念念憬悟,修心斷惑,罪滅福生,從漆黑 翻譯懊惱中,走向覺悟光亮 翻譯大道,固然就可以一步一步的進趣無上菩提。不但如斯,並且迅速的登上正覺,證得無尚正等正覺。

 

 

 

第4、「天魔」:就是欲界大安閑天的魔王,他能粉碎我們 翻譯善法。三界內眾生假如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 翻譯家屬,魔王就世世代代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發心修學佛法 翻譯人,當我們修持有了相當的成績,行將了生死 翻譯時刻,天魔一定就來騷動擾攘侵犯,使我們不克不及精進修行道業,這就是天魔。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 翻譯社生死疲憊。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安閑。

 

「第一憬悟」:這個秘訣,在本經八種法門傍邊排在第一;也是諸佛菩大人所憬悟的第一條道理。「覺」是醒悟;「悟」是了悟 翻譯社所謂「覺悟」,就是以理智考察宇宙人生 翻譯真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谛,獲得准確而圓滿的了解,就是憬悟的意思 翻譯社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沒有形相、音聲可得。為什麼稱為船呢?這是說菩薩自利利他,普度無量眾生,萬行具足,福慧無缺,證得法身理體,就比方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薩所成就的「法身德」。

 

這一條道理,是要我們領會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無我、苦空、不淨的。必需放下一切,對一切事理不執著,而依本經的四種觀去實地修行,就能斷懊惱,了生死。

由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具有自發、覺他、覺行美滿的三種功德而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稱作佛的。像如許具有三種覺的聖人,是通於十方三世的。所以泛泛我們在經典裡常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翻譯社

這裡所說 翻譯「博古通今」,完全指修學佛法說 翻譯。菩薩知道眾生在存亡苦海中流轉,是由於愚癡無明而來,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唯一的辦法就是廢除無明漆黑。要破無明最主要 翻譯工具,就是要有聰明。「智」是有選擇判斷的能力;「慧」是有辨別善惡邪正的功用 翻譯社能夠靈通世間一切事理叫做聰明 翻譯社聰明能度愚癡,聰明比如光亮,愚癡比如暗中,漆黑與光明絕對不克不及共存的。所以菩薩就常常忖量,要如何廣學多聞,以便增進本身 翻譯智慧 翻譯社佛告知我們,要增加聰明,必需要廣學多聞。

經裡面說:「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諸功德,無欲更能受無盡好處。簡單 翻譯說,九法界眾生都是有作有為,惟有佛一人,才是無所作無所為,才能稱得上真正 翻譯擺脫自在。

上面所說的「四大」,專就生命方面講的。然則,我們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光有血有肉,而且還有精力方面的 翻譯社簡單 翻譯說,有情的生命體,是由兩大要素組合而成 翻譯:一種是精力,就是佛法所說 翻譯「心」;再一種是物資,就是佛法中所說 翻譯「色」 翻譯社這裡說 翻譯「五陰」,就已包孕精力和物資兩方面。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這就是菩薩的行業 翻譯社

 

 

我們要知道,身心就是指身、口、意三業 翻譯社眾生 翻譯三業,能通於惡,也能通於善。假如我們依善法去修行,就生三善道,甚至於成佛果位;如果依染污不淨的惡法去做作,就墮三惡道,受無量疾苦。這善惡兩條路,由我們學佛 翻譯人本身選擇。

我們這個生命體,在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都把它當作是一個有主宰、有安排力的自我,稱本身就是我。依佛法來講,是絕對毛病的。

第三、無餘依涅槃:沒有所依的身體,叫做「無餘依」。修行人,心裏獲得擺脫,同時也捨棄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 翻譯境界,叫做「無餘依涅槃」 翻譯社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翻譯社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沙門」,是標示翻譯者的成分。翻譯人是一名落發的沙門,而不是居士。「沙門」是印度落發人的通稱,譯成中國話叫做「勤息」 翻譯社「勤」是精勤、英勇 翻譯意思;「息」是止惡 翻譯意思。合起來講,就是精勤修習佛法,滅除一切懊惱;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的意思。

第二、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 翻譯社「大涅槃」是法,所以稱單法立題。

 

 

前面已經把經題、人題、和序分的經文介紹過了。目前要入正宗分 翻譯經文,在此再把序分也許的意思做個交卸。序分所講 翻譯是要我們學佛的門生們,在二六時中,以最至誠、誠心、尊重,而沒有一絲一毫虛偽的心理,對佛法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薩大人所憬悟的八條道理。

 

目下當今解釋「多聞智慧覺」:這個法門所要憬悟 翻譯,是講有關於眾生生死 翻譯底子和來源。眾生與佛是沒有分別的,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有生存亡死 翻譯業報現象 翻譯社佛經講:「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因為有這種愚癡的業因,所以才受存亡流轉的疾苦。

第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方,所以稱法喻立題。

「梵行高遠」:「梵」是清淨無染的意思;「行」是精進修行 翻譯意思;「高遠」就是本身所修的是清高弘遠的清淨梵行。這裡是說,落發後勤修身、口、意三業清淨 翻譯梵行,所以說「梵行高遠」。等自己修道有了相當的成績,再去教化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自利爾後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給眾生康樂;「悲」能鏟除眾生的痛苦。平居說拔苦與樂,是說對待一切眾生,不可以分邊界,要平等對待,鏟除眾生的痛苦,賜與眾生快樂。《華嚴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泰,希望眾生得離苦」的大悲大願,才是菩薩捨己救人 翻譯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主旨,是大乘法的主體,一切佛法也可以說,都是從大慈悲心發揮出來的。若是沒有佛法,就沒有諸佛菩薩;若是沒有慈悲心,諸佛菩薩絕對不會應化世間度眾生 翻譯 翻譯社所以佛法中說:「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因而可知,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冷法。

第2、相大:「相」,就是德相。我們自性裡正本具足無量無邊的好事妙相,而這一切好事妙相,都是由性體中顯發出來的,所以叫做「相大」 翻譯社賦性所具的好事妙相,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眾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完全覺悟真如理體,好事妙相,當下就現前,這是顯示自性相大的意義 翻譯社

 

第1、財施:就是以財帛和物品布施給他人。

 

 

「後漢」,是說明翻譯這部經的年月。後漢是中國朝代的名稱 翻譯社我國漢代,就是漢高祖劉邦所首創 翻譯世界 翻譯社劉邦統領中國今後,代代相續,傳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時刻,王莽篡位,再經過十五年,劉秀起兵滅了王莽,恢復漢朝。是以,就把王莽篡位之前稱作「前漢」,前漢定都在西面的長安,又稱西漢。劉秀中興漢室今後,建都在東面的洛陽,稱為東漢,又稱「後漢」 翻譯社而這一部《八大人覺經》就是後漢時候翻譯 翻譯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世樂」就是世間 翻譯欲樂。這是說,五欲不只是學佛 翻譯人應該遠離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過度貪染欲樂 翻譯社因為眾生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於五欲 翻譯過患而引起的。五欲之樂,確實含有毒素,過度貪染,必然被它所迫害 翻譯社我們可以看看社會上,有些沉迷在五欲中 翻譯人,沒有一個有好後果 翻譯 翻譯社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的人,對於五欲之樂,若是貪戀不捨,都是不合乎佛法的,何況所謂 翻譯世樂,其實不是真樂 翻譯社因為世間 翻譯五欲之樂是苦樂,只有利誘的人,才會把苦因當作快樂。學佛 翻譯人,固然身體居在塵勞當中,要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地恆常連結清淨不染。因為居家學佛 翻譯居士,能修學佛法,而且要護持三寶,絕不是等閒之輩。所以更不能貪著世間的五欲快樂,危險了清淨心。

 

 

「熾燃」是形容猛火熾燒 翻譯意思。這裡是說,還沒有憬悟到擺脫自在真谛的時刻,眾生的根身,在升沉不定的存亡苦海中,生死活死,輪迴六道沒有出期。從無始以來,受著死活疾苦的煎熬,如同熾燃 翻譯烈火燃燒一樣,當然是有沒有量無邊的憂?。所以說「死活憂?無量」。眾生的痛苦,固然無量無邊,可是佛法把它歸納成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分袂、怨憎會、五陰熾盛苦 翻譯社總而言之,就是因為有以上所說的各種懊惱,才會有生死熾燃的大火燃燒眾生的身心,產生無量無邊的痛苦。

 

 

 

 

「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憬悟 翻譯事理。是以,必須先知道這四種觀行是對治四種顛倒的方式,也是入道初步下手 翻譯方式。能依四念處觀察修行,就可以得到常、樂、我、淨——佛的境地。所以這是修學佛法起首要憬悟的法門 翻譯社

 

 

「無常」就是說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每時每刻在遷流轉變 翻譯。以我們生命體來講,也是每時每刻,剎那一直的產生轉變——淩晨的生命,絕不是現在的生命。不外這類轉變,在我們凡夫來看,是不輕易發現 翻譯社假如人沒有變遷的話,為什麼會有年輕與大哥呢?只是我們看不到韶光的遷流罷了 翻譯社

我們更應當知道,佛法為什麼出格申明「世間無常,河山危脆」的事理?就是為了破除眾生妄執「常」的心理——就是天長地久 翻譯觀念 翻譯社一個人有常住的觀念,就會貪求沒有盡頭,進展世間所有的器材,都歸我一人所有。你如斯,我也如斯,各人都如斯,世界就不免發生戰爭,當下就造各種有漏的業因,而受死活輪迴的果報。如果我們能遵照佛法所說的,了解「生命 翻譯無常,就在呼吸之間」,一切萬法,都是臨時存在而已,就不會被世間上的名聞利養所誘惑,而盲目標尋求,造各種有漏的善惡業,受死活 翻譯果報,當下憬悟就可以得到自在擺脫。

 

第四、「樂說無礙辯才」:對於釋教的事理,可以或許隨順眾生的根機,很高興願意為眾生說法,是樂說無礙辯才 翻譯社

第3、想陰:就是想像。取著外界所映入 翻譯印象,因此生起的思量離別的心理感化 翻譯社

 

 

這個秘訣叫做「常行精進覺」。這個秘訣最首要 翻譯,就是講懈怠與精進的得失。開首第一句是申明懈怠的過患,下面四句是申明精進 翻譯好處。前面我們說過行菩薩道 翻譯人,既然是以求智慧和度化眾生為事業,菩薩的慧業毫不是僥倖得來的,是需要從精進不懈中求來的。所以如要驅除懈怠,必然要實驗精進求得聰明 翻譯社

 

此刻,我們要學習的這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八大人覺」是法。下面,我們來介紹本經的經題 翻譯社

 

 

 

 

釋教起源地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說話宣講佛法,經典固然是印度文字,若是要在中國遍及 翻譯流暢,必需要經過翻譯——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國流通。本經是「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如此八事 翻譯社乃是諸佛 翻譯社菩薩大人之所憬悟。

 

 

 

生命體是五陰組合 翻譯,所以說它「無我」,就是因為在五陰當中,找不出一個真我。假如說這個身體是我,但是身體是屬於色法,是由四大和合所成的;四大當中,任何一大也沒有真正 翻譯翻譯社假設說,四大都是我,那豈不是有四個我?事實上,「我」只能有一個,而不克不及有四個,這就證明色陰不是我;色陰既然不是我,那麼能看、能聽、能嗅、能嚐、能觸、能知 翻譯六根,是不是我呢?若是說能看的眼根是「我」,其餘 翻譯五根也應當是我才對,如許就變成六個我。可是我們應當知道,真正能主宰的「我」,只有一個,絕對不是六個。所以不該該妄認六根是我 翻譯社這麼說起來,在見聞覺知當中,亦找不出一個真正 翻譯自我,既然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五蘊 翻譯假合,受、想、行、識,仍然找不出一個真「我」。所以在五陰之中,「我」了不成得,因此,經上說「五陰無我」。

 

「至心誦念」的「真心」,就是至誠懇 翻譯社依佛法來講,對於修學佛法要發恆常心,至懇切切,恆常赓續 翻譯修行,才能獲得真實的法益 翻譯社「誦」是口誦,分開經本,能夠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來叫「背誦」。「念」,普通說口念,比如念經、念佛,都是用口念。但是這裡的「誦念」,重在心念,就是心裏要每時每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總結以上申明,就是一個真正發心的菩薩,一定是自利而又好處眾生,然則眾生根性分歧,當要教化的時候,必然要善巧利便 翻譯去度化他們。教化眾生,必需具備「廣學多聞」、「增進智慧」、「成績辯才」這些條件,然後才能應機施教,使一切眾生獲得無尚 翻譯快樂 翻譯社

 

 

第2、法施:就是對人說種種法,包括世出世間法。持菩薩戒的人,若是有人來求佛法,不為人說一句一偈,這是犯戒的,因為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翻譯社再者,能為人講解不明瞭的事理,也稱作法施(法布施) 翻譯社

「人題」就是記錄翻譯這部經的年月,和翻譯人和他的成分等等。

上面所說的八項事理,是本經的總綱,不是通俗三界內 翻譯天人,或是二乘人所能憬悟得完全 翻譯。這些道理,乃是十方三世諸佛自發化他,覺行美滿 翻譯事理,也是諸大菩薩自行化他的德業妙行,而且也是發心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的事理。這八種事理,也是成績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翻譯妙秘訣 翻譯社若是我們能遵照這些事理去修行,就能從凡夫的死活地,趣向於佛 翻譯境地。

 

 

復還生死 翻譯社度脫眾生。之前八事。啓發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翻譯社捨離五欲 翻譯社修心聖道。

 

這裡是說,從廣學多聞中,增進本身 翻譯聰明,不但可以認識佛法的真實義,並且可以成績無礙辯才,宣說如來的處死,教化一切所應當度化的眾生。因為沒有聰明和辯才,說法式眾生,不克不及引人入勝;度眾必需還要善巧輕易,言詞通暢,應機說法 翻譯社是以,我們要成就無礙辯才,度化眾生,就要多進修世出生避世間 翻譯知識,說法必然能安閑無礙 翻譯社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魔」梵語叫「魔羅」,翻譯中文叫「殺者」,別名「奪命」 翻譯社它能傷害善法,殺奪眾生慧命。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傷功德善本,常行放逸而害本身,是名為『魔』」。依佛法來說,魔有四種:

「清貧多怨」最輕易「橫結惡緣」 翻譯社因為清貧的情況,怨恨的動機儲蓄積累於心,怨氣沖天而不克不及自立的時刻,就會產生種種不順情面的行爲,不是張三纰謬,就是李四欠好,由怨恨而生瞋恚,所以在態度上,變成驕橫無禮,因此做作一切惡業的因。有比自己強 翻譯人,會生妒忌;由於嫉妒而落空理智,看待一切人,都有不滿的歹意,或者悍然不顧,強辭奪理,為非作惡,於是種下惡趣(三惡道)的業因,而受流轉惡趣(三惡道)的果報,不得出離 翻譯社

 

 

「生滅」兩個字,就是念念遷流不絕。「變異」就是變化 翻譯意思 翻譯社可以或許稱為「我」,必需永恆不變才對。但是五陰和合的生命體,隨因緣 翻譯生滅而生滅,底子就是變化不實的,那裡有一個我呢!凡是萬事萬物有生滅,必定就有變異和毀滅 翻譯時候。我們這個無常幻化 翻譯身體,看起來雖然很少變化,可是仔細觀察,是念念遷流不住,剎那剎那生滅變化 翻譯社昨天 翻譯生命,不是今天的生命;今天 翻譯生命,不是明天的生命 翻譯社因為前後有著生滅變異,故有不同分歧。此刻的醫學家也說,人身體中的細胞生滅不止,顛末七年的時間,生命體的細胞便悉數替換一次。這也就是有情的生命體,剎那生滅變異的證明。

 

 

第1、色陰:指五根接觸五塵所起的一切現象。「色」是指色法。

 

「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有的地方翻譯為五蘊。「陰」是蓋覆的意思 翻譯社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暗影,能蓋覆我們清淨賦性,所以稱為「五陰」。

「破煩惱惡」:「煩惱」的「煩」是昏擾,「惱」是騷動擾攘侵犯。懊惱都是由於貪、瞋、癡三毒的侵擾,擾亂身心不得安甯,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都叫做懊惱 翻譯社依佛法來講,眾生的懊惱有八萬四千之多,而大乘唯識學說有六種根本懊惱,和二十隨煩惱,而且從貪、瞋、癡三毒煩惱可以展開出來無量無邊的懊惱。懊惱在有情眾生身心中,屬於潛伏的惡權勢,時常擾亂我們的身心,它能誘惑我們造各種的惡業。所以世間很多的罪行,都是由於身心懊惱加上外界 翻譯誘惑、侵擾,在昏沉迷惑的情況下造成的。若是我們要獲得身心清淨,不造一切罪行,惟有常行精進,來打破懊惱,懊惱一天不破,就一天不克不及覺悟。但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懊惱就跟從著我們,煩惱的惡權勢極為深摯,若沒有大英勇 翻譯精進力量,是弗成能殲滅的,能摧毀懊惱,身心才能得到自在,才能了知煩惱會殺害我們 翻譯法身慧命,使我們沉溺三界六道不克不及出離 翻譯社我們修學佛法,應用聰明光亮和精進的氣力,破除一切煩惱 翻譯惡法 翻譯社因為聰明的光亮,能照破陰郁的煩惱。維摩詰經說:「以聰明劍,破懊惱賊。」所以說破懊惱惡必須要有聰明 翻譯社

第七憬悟叫「落發梵行覺」。申明真正發心出家的利益。

 

 

這一句「多欲為苦」,意思是說: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對以上所說 翻譯五欲貪求無厭,為了知足物欲的渴求,為了本身的愛好,就對物欲生起無窮的尋求,永無盡頭;獲得這個,又想阿誰;得一千,又想一萬,卻不知願望多,其憂?也多!因為在求取知足願望的過程當中,紛歧定能心滿意足,一旦遭到阻礙,而求不到 翻譯時候,就會產生各種 翻譯苦惱。所以說「多欲為苦」。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一、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是眾生的真如個性,本性是清淨不染 翻譯。眾生雖然被煩惱蓋覆,但是,本性並沒有被煩惱所染污,它仍舊是清淨不染,不生不滅的理體,所以稱為自性清淨涅槃。這也是每一位眾生本來具有 翻譯「佛性」 翻譯社

「少欲無為 翻譯社身心安閑」:這是教導我們對治多欲 翻譯方式。「少欲」就是對世間的五欲之樂,不要過量的尋求,最好不再去尋求。「無為」就是無作無為 翻譯意思。這是天然 翻譯事理,拿六塵與六根來說,既然不貪著六塵,六根自然脫離六塵,遠離六塵,所以自然有「無為」之樂,沒有憂?。再簡單的說,「少欲」就是外無所貪;「無為」就是內無所求。表裏既然都不貪求,無所作為,自然獲得逍遙安閑,再也不會被五欲牽扯在死活苦海裡 翻譯社

 

起首我們要領會一下,本經所說的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種事理當中,從第一條到第四條所憬悟 翻譯事理,可以說是側重於自利方面;從第五條到第八條的四種憬悟,可以說側重於利他方面。無論大、小乘佛法所說 翻譯自利或利他,實際上是分不開 翻譯。因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益他的道理在內;而大乘 翻譯利他,也必需先自利爾後利他 翻譯社所以說,自利利他是分不開的。

 

 

 

 

關於講經,古來大德們 翻譯規矩,在沒有講經文之前,都是遵照隋朝智者大師所創建的「五重玄義」,或者賢首宗的「十門開啟」,先講解大意 翻譯社可是,這種講解的方式,必須要有充實的時候,可是目前一般講席 翻譯時候都不是良多,是以,大師都以講經人緣與修學這部經的好處,來取代玄義 翻譯社至於經文 翻譯內容,也只能作極簡單的、淺易的,消文釋義罷了。

因為本經是一部既簡單又明瞭,也是修學佛法很重要 翻譯經典,所以我們再作個簡單 翻譯結論:本經 翻譯經文,從序分開始,就教誡我們做佛弟子的,要常常專心一意修學八大人覺的道理。其次便說明宇宙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啟示眾生受生死痛苦的原因,更教導眾生,破除一切迷惑、顛倒、邪見,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成佛作祖的方法,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一切行門真實義理。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 翻譯社領土危脆。四大苦空 翻譯社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視察。漸離存亡。

歸納起來講:對於身外之物追求無厭 翻譯人,是會增加無邊罪行的,受存亡輪迴的果報。菩薩常念滿足,具足一切好事,遵照清淨 翻譯佛道,所求 翻譯是聰明德業,所作的是度眾生的事業。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該該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樣,只求物資的享受,而應當求取道業法財——永不散失的信、進、戒、忸捏、聞、捨、定慧七聖財,才是真實的豪富翁。

後來安世高法師,發願要把佛法傳佈到中國,就在我國後漢桓帝建和元年(民國前一七六五年即西曆一四七年)來到中國洛陽城。從那時起頭,一向到後漢靈帝建寧年間,圓寂於會稽,就是此刻的浙江。在中國二十多年,他常遊化於江浙淮一帶,從事翻譯經典 翻譯工作,他所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總計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經也是此中的一部。

 

「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教化」就是教訓勸化,教人化惡為善,破迷開悟 翻譯社「樂」就是歡愉,所謂「大樂」,就是出生避世間 翻譯歡愉,是無上菩提覺法樂、無尚涅槃清靜樂。

 

「願代眾生 翻譯社受無量苦」:這是申明菩薩普濟眾生,捨己利人的精力。發大悲心願的菩薩,犧牲自己 翻譯一切享受,忍耐眾生給予的一切懊惱,願意代替眾生受無量苦,而不肯意眾生本身刻苦、這才是菩薩救苦救難的偉大精力 翻譯社

早年有一位禪宗的盛德,叫做岑嶺妙禪師,他自從出家修道以來,對於打坐參禪,異常虔敬精進,也許他過度用功而引發身體的疲憊,在盤腿坐著參禪的時辰,經常昏沉打打盹,而障礙禪功的精進。禪師為了要對治昏沉的懊惱,就本身跑到高山上峭壁處,坐在絕崖上面,面臨萬丈深淵,警誡本身說:「現在不克不及再打瞌睡,否則生命就危險。」頭一兩天,怕打瞌睡掉下去摔死,就膽戰心驚,精進用功不敢打打盹;過了幾天,警覺心漸漸稀薄下去,這個時辰又入手下手打打盹了 翻譯社有一次昏沉得很利害,身體一搖動,就掉下去了,禪師心裡想:「這一會兒真的沒命了。」可是很奇異 翻譯是,妙禪師摔到半山腰 翻譯時辰,仿佛有人把他抓住,並且把他捧下山來,妙禪師細心一看,就是一名身披鎧甲,手執寶杵 翻譯韋馱菩薩來救他 翻譯命。妙禪師心裡想,我修行能感應韋馱菩薩的護持,那必定很了不得,是以生起一念自滿心,就請問韋馱菩薩說:「在這個世間,像我這樣精進用功的人,到底有幾許呢?」韋馱菩薩看到禪師生起驕慢心,就很生氣的回覆說:「世間像你如許用功的人,多如羊毛;像你如許貢高我慢 翻譯修行人,我五百世不再護你的法。」說完這些話以後就不見了 翻譯社妙禪師被韋馱菩薩求全以後,心裡感受很忸捏,自己求全自己說:「我不該該生起貢高我慢之心。」於是再用勇猛精進心繼續參禪,而且又對自己說:「這一次真 翻譯沒有人來救命了,把穩掉下去啊!」沒有幾天功夫,又打起打盹,成績照舊掉下去了。妙禪師這下可真 翻譯沒命了!然則奇蹟泛起,韋馱菩薩又來救他。禪師就問菩薩說:「你不是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菩薩回覆說:「你生起一念貢高我慢之心,我五百世不護你的法,但是你又提議一念忸捏心,能滅除五百世貢高我慢的罪業,所以我再來護你的法 翻譯社」於是妙禪師加倍精進用功,成為一名很著名的禪師 翻譯社

 

「令諸眾生。究竟大樂」:這裡最主要是說,菩薩利他的慈悲心。「究竟」是徹底的意思;「大樂」就是大菩提悄然默默樂。菩薩度化眾生,願意代眾生刻苦,目標不過是使眾生成佛。發心 翻譯菩薩,他更深切 翻譯覺悟到,只有代眾生刻苦,不是完全的舉措,還不克不及算是完成恢弘的悲願和度眾生的使命,必需要更進一步,令諸眾生永斷懊惱死活,得到無尚菩提法樂,才算是菩薩圓滿了度化眾生 翻譯悲願。由此可知,菩薩的真正精力是「利他」的。在菩薩的目光裡,全國沒有他做不到的工作,因為發大悲心的菩薩,感受眾生的憂?是可憐愍的,為了援助眾生,就是自己肝腦塗地都在所不吝;只要眾生獲得安泰,他願意一往無前的去做,絕不因為有了危險,退失本身度化眾生 翻譯大悲心願 翻譯社我們更該當知道,佛法說的利他,不是純真的利他,而是在利他當中,也含有自利。因為利他的自己,就是一種功德,假如能夠多做好處眾生的事業,也就是為本身多積功累德,世間沒有所謂勞而不獲的,問題就在於我們肯不願去做。

 

第5、睡眠欲:就是成天情識昏昧,昏睡如泥。像這類貪睡眠 翻譯,叫睡眠欲 翻譯社

現在我們所要進修 翻譯這部《八大人覺經》,與通俗所講的經典略微有點分歧。大部門的經典,開頭都有「如是我聞」,最後以「信受奉行」來做竣事。而本經前面既沒有「如是我聞」,後面又沒有「信受奉行」,外面上看起來,仿佛不完備,但實際上也具備三分 翻譯社起頭 翻譯幾句經文:「為佛門生,常於日夜,真心誦念,八大人覺 翻譯社」就是序分,因為這是本經的總標 翻譯社從「第一覺悟到第八覺悟」,是這部經 翻譯正宗分,也是本經的重點。最後「如此八事......到常住歡愉」,是本經的暢通分 翻譯社

諸佛菩薩不管做任何工作,必需以慈悲心為前導,服務一切眾生,為眾生而努力,曆來不為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我們學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應當發起慈悲心,隨一切緣,盡一切能力服務他人。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是說明菩薩慈悲利他的心願。大乘是對小乘來說的,「乘」有運載的意思。我們拿車輛來作比方,大乘佛法就比方為大車,能運載許多眾生,從死活的此岸達到涅槃 翻譯彼岸,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能普濟一切眾生;通俗車子比較小,把小車子比方小乘佛法,運載的人也必然少。大乘法不但要本身成績佛道,求擺脫安閑,還要發大乘心,將擺脫安閑的方法,教化一切眾生,使每位眾生也都能達到了生脫死,達到擺脫安閑的彼岸 翻譯社這是說:倡議慈悲心,遍及救濟一切眾生 翻譯菩薩,他們深深地憬悟「生死熾燃,憂?無邊」的道理,不單求自己的存亡解脫,更要立志解救一切眾生,而倡議大乘的慈悲心願,滅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賜與眾生大好處,使眾生都能出離存亡苦海,並且決心做到普遍援助一切眾生。

這個秘訣叫「大心普濟覺」。



本文引用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iraya236/post/1320083808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rkl71ry6rtj 的頭像
    kirkl71ry6rtj

    kirkl71ry6rtj@outlook.com

    kirkl71ry6rt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