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說,一不謹慎會在臉書上看見非常可笑的意見,有時忍住了不回嘴,有時不由得譏諷幾句,有時忍住話不由得笑,有時忍住了笑、卻不能不教訓幾句。教訓的不是那一個可笑的人,更是定見背後可悲的設法。
他默示,讓我們先把偏鄉不偏鄉擱一邊,先看看過去我們怎麼學國語文。曩昔我們只要選讀了看起來是文言文的教材,最後的教學成效必然是將全篇一字無誤也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語譯出來 翻譯社不喜背誦 翻譯學子因之憤懣怨毒,就算是喜好欣賞古文辭華章麗采之美的孩子往往也受不了臨考要求一字錯不得 翻譯名詞註解。但是,幾代人學古文就是這般練開門式、起手式。並且我還可以告知你:幾代以來教古文的也就是憑著手上多一本教師手冊之類的寶典秘籍而行走江湖、在講台上看似呼風喚雨 翻譯。
他暗示,其情如若屬實,則文言文倒像是桀紂了,萬惡皆可以歸之了,社會福利、資本公理、資源分配……都是文言文惹的禍,那麼,我們應當即刻揭竿而起,弔民伐罪,聲討文言文這個大大的國賊了呀!
張大春還引了他與伴侶之間 翻譯對話說,「我的同夥問我:這位名作家怎麼這麼說?我說:〖吾不知也!〗我還把這四個字翻成白話文,就是說:〖我不知道呀!〗你可能要跟我這位朋侪一樣迷惑問了:〖吾不知也〗,我聽得懂啊!你為什麼要再翻譯一次呢?我就說:我不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你怎麼知道我說的是文言文呢?」
他認為,是不會教,致使了借考以教;是借考以教,致使了懷怨不學。
張大春從論語中孔子對於學生發問,亦常以「吾不知也」作答,進一步舉多首唐詩宋詞的句中有「不知」一詞而申論說,這也不知,那也不知,這些個不知,其實都在不及偏鄉那麼遠的古典裡,說著我們心裡的話,這些話或許看來在人間愈來愈貧窭,那是因為我們不說了 翻譯社我們不光以為那是遙遠的文言文,並且他媽的還竟然有人認為偏鄉的孩子不配擁有呢!敢說什麼古典遠不遠?
他並未直接點名廖玉蕙,但此文倒是針對她,他說,有個知名 翻譯作者,勸人到偏鄉去走一走,看看那兒的孩子(意思是精力上物質上都很貧乏可憫 翻譯下一代),我乍看以為是要捐獻,細看才覺察,原來是這位作者設想著:偏鄉的孩子比城市裡的孩子更蒙受到文言文 翻譯苛虐 翻譯社她是在暗示:偏鄉 翻譯教材裡文言文的比例更重?照樣說偏鄉的老師更不會傳授文言文?
以下內文出自: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694666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