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6.
40.
超連繫:曹丕《典論‧論文》演義
A
D
8.
30.
審己以「度」人: 2.人多不「強」力: 3.能「屬」文:
以下「 」內的詞語注釋,何者有誤?
(A)節拍「同檢」/同樣法式 (B)古之作者,托身於「翰墨」/文辭
(C)不以「模糊」而弗務/忽隱忽現 (D)家有「敝帚」,享之令媛/喻賤物。
我國文學指摘之祖為何? (A)王國維/人世詞話 (B)劉勰/文心雕龍 (C)曹丕/典論‧論文 (D)鍾嶸/詩品翻譯
34.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翻譯」意謂:
(A)為學廣博無漏掉,不剽竊摹仿他人 (B)博古通今,為文情義逼真
(C)念書手不釋卷,為文感情真摯 (D)為學求真求實,不虛張聲勢翻譯
51.
10.
46.
22.
16.
B
19.
D
19.
49.
25.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弗成力強而致。」句中「氣之清濁有體」意謂:
(A)文之工拙,以養氣為主,無關功力 (B)文章以氣勢為主,天然之氣有清濁,故文氣亦有清濁 (C)文章之氣概與氣焰剛柔各有差別 (D)作者之才氣、天禀由於天賦而有高低之別不同。
13.
12.
A
敝「帚」自珍: 5.「掾」屬: 6.應「瑒」:
「不假良史之辭」的「假」字意同於:
(A)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也(史記.管晏傳記) (C)願為「假」王便(史記.淮陰侯傳記) (D)狐「假」虎威。
C
以下「 」內的字義,何者
下列關於曹丕之論述,何者准確? (A)字子建 (B)曹操死後,篡晉,國號魏,改元黃初 (C)在帝位時曾命令編纂過《皇覽》 (D)今存《典論》一書,但個中一篇〈自敘〉已亡佚翻譯【解析】(A)字子桓。(B)曹操身後,篡漢。 (D)《典論》一書中,僅存〈論文〉、〈自敘〉,其餘已亡佚翻譯
22.
31.
C
蔡伯「喈」: 20.未能「稱」是: 21.「檄」文:
C
「……雖張、蔡不外也翻譯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句中的「是」字,與下列何者同義? (A)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廉恥〉)
(B)
(C)實失路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
(D)唯利「是」圖。【解析】(A)此;這。(B)然則;那麼;如此一來。(C)對的;與「非」相對。(D)助詞;用來形成倒裝句。
B
50.
A
61.
A
「徐幹時有齊氣。」句中「齊氣」意指:
(A)文氣舒緩 (B)氣勢安穩 (C)文氣恢宏 (D)平等的名望。
「夫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由下列何組詞句可以說明?
(A)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奔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C)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遂營今朝之務,而遺千載之功翻譯
3.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一句由以下何組詞句可以證實? (A)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奔之勢,而申明自傳於後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遂營今朝之務,而遺千載之功翻譯
D
「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與以下哪一組語辭恰成對比?
(A)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B)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翻譯
A
「仰」「齊足」而並馳:恃翻譯喻分庭抗禮的才學。
A
10.
C
「懼」乎時之過已:恐懼 23.粲之「匹」也: 24.「里」語:
9.
A
「有關曹丕與《典論‧論文》的敘述,何者有誤?
(A)《典論》以內容大多談文學理論,成於曹丕為太子時
(B)主張文以氣為主,認為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C)華頓翻譯公司國文學一貫與經史攪渾,至《論文》出,始予文學以自力之生命
(D)《論文》一文,評述文人相輕之通病,而於體裁、氣勢派頭、才性,及著述之主要,均有精闢之論列。
「見」意於篇籍: 20.富貴則「流」於逸樂: 21.「懾」於飢寒:
托身於「筆墨」: 14.不以康樂而「加思」: 15.與萬物「遷化」:
3.
4.
「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此句意在表達何種情意?
(A)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 (B)不因窮阨而苟活,也不因飽暖而思淫慾
(C)不以窮達而改變心志 (D)身在江湖,心懷魏闕翻譯
1.
A
「驥騄」: 8.漏「卮」: 9.蔡「邕」:
44.
B
C
C
60.
兩者必至之「常期」: 29.不能以「移」子弟: 30.弗成力「強」而致:
「文本同而未異。」句中「末異」意謂:
(A)作者見解分歧 (B)風格有異
(C)施展闡發形式各別 (D)文之根基事理不異,而價值則紛歧。
B
28.
C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其中哪一句話有「詩文出於自創」的意思?
(A)於學無所遺 (B)於辭無所假 (C)騁驥騄於千里 (D)仰齊足而並馳。
C
C
4.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隱約」意謂:
(A)昏暗不明貌 (B)貧困不得志 (C)違反原有之商定 (D)潛藏才能。
、摘釋、解釋:
D
A
D
28.
下列何者屬於同義詞?(甲)向聲背實/逆情干譽;(乙)貴遠賤近/貴古賤今;(丙)本同末異/天壤之別;(丁)伯仲之間/旗鼓相當;(戊)托身筆墨/見意篇籍。准確的謎底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戊 (C)甲乙丁戊 (D)甲乙丙丁戊。
以下何者的修辭筆法,與其他三者分歧? (A)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B)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C)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翻譯【解析】(A)(B)(D)皆為「錯綜」修辭。
2.
A
下列何者不在建安七子之列?
(A)王粲、徐幹 (B)陳琳、阮瑀 (C)應瑒、劉楨 (D)曹丕、楊修。
31.
在曹丕《典論‧論文》中,何者在言建安七子自恃其才,各執己見?
(A)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B)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C)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D)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翻譯
B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意謂文王、周公: (A)創作之心志,不因窮通而更改 (B)見意於篇籍,一則顯明,一則隱晦 (C)寄身於筆墨,不因失意而不為,也不因得志而多加省思 (D)演《易》制禮,所處時代明暗有別,而方針並沒有二致。
5.
C
下列各組,何者不是對句?
(A)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 (B)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C)日月逝於上/禮貌衰於下 (D)托身於筆墨,見意於篇籍翻譯
以下「 」內的詞語注釋,何者有誤? (A)遷化/死亡 (B)人多不「強力」/勤懇努力 (C)徐幹有「齊氣」/氣焰安穩 (D)「仰齊足」而並馳/舉頭齊步翻譯
A
「正人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免於斯累」意謂:
(A)不會有自見己短的弊端
本文引用自: http://blog.udn.com/m100227459/17299855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